探索教育的價值核心
張勳誠/台北市景興國中校長
張勳誠譯自EMLLY Cousins 所著Reflections on Design Principle
前言:
學習的本身,便是走入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動,此探索活動,結合了個人經驗和智慧的成長,以促成自我發現以及知識的建立。教育者在指導的過程中,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型態、背景和需求,應本著關懷、同情和尊重的精神。針對個別差異,施以協助和指導,可以激發學習者的潛力和創造力,在健康、安全、關愛的情境中,每個人都會有學習的能力和意願,探索學習充分利用人們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大力培養學生對邁進美好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所需的技能、知識及勇氣,使他們得以努力去實現願景。
1930年Hahn將他的教育哲理涵蓋在The Seven Laws of Salem,以作為他的第一所學校的辦校指南。
1、 給予學童發現自我的機會。
2、 讓學童有體驗成功以及挫敗的機會。
3、 讓學童在過程中能夠自我滿足、有成就感。
4、 提供獨自省思的時段。
5、 訓練想像力。
6、 讓學童重視競賽,但不受競賽主導。
7、 去除權貴子弟的特權迷思。
歷經七十年的推行和修正,探索教育的哲學和核心價值可規列出以下十點原則。
原則一:自我發現為首要之務(The Primacy of Self-Discovery)
結合情感,挑戰以及必要的支持,學習的功能得以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果學習的情境能夠提供探索機會和意想不到的結果,人們便能從中發現自已的本能、價值觀、熱情和責任感。
教育必須能夠賦予學生所需的毅力、體能、技巧、想像力、自律以及有成就感的任務。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學生克服恐懼並發現自我的潛能。
探索教育秉持的是:「自知之明」可使人生豐富、充實。學生所學到的不單單是一些事實和數據,他們還發現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團體中的一分子。探索活動給予他們力量,服務人群賦予他們使命感,而多樣性的活動設計則滋長了他們的潛能,並激發其學習熱忱,更重要的是,藉由接受挑戰,他們得以超越自我極限。
探索教育著眼於激發學習的熱情並鼓勵終身學習,藉由多方接觸不同的經驗,有助於熱忱的激發和天賦的展現。因此,探索教育是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去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並發現新的自我。
在過程中,學生學到嚐試冒險、接受協助、抓住機會,並且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儘管在自我發現的路途上滿是挑戰和陷阱,但那些教育是必須的,隨著知識的成長和毅力的增強,學生同時也培養出新的興趣,並且不斷超越自我極限。
原則二:想出妙點子-學會思考(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
「妙點子」是兒童根據自己的所知和好奇心推理而來的,通常適時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可激發學生想出妙點子,再經由這些妙點子找到理想的答案。妙點子是智慧發展的進階石,不但能使知識得以充實,還有助於培養學生提出疑問、探索答案的好習慣以及建立自信心。
探索教育的教室裡,老師的角色不是演講者,而是指導者,他對進行的主題所可能激發出的智慧保持高靈敏度,但並不急於提供指導和解決方法。他給予學生發揮的空間,他不下指令,而是用一連串的問題去激發學生,讓他們自行找出答案。
尊重學生,可以幫學生引出可喜的點子,營造情境,可以讓學生了解尋求解答的途徑是多樣的,而且絕妙方法並非只有一個。相較於傳統的教育方式,探索教育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塑造出勇敢的學習者。他們勇於嚐試、不膽怯,他們將教材拆散後,再以多種不同方式重新組合,如此一來,他們比傳統教育下的學生對教材了解的更透徹。
探索教育鼓勵學生去假設、質疑並探索,而非僅僅是覆誦、填充式的學習。學生享有時間和空間去追求自發性的好主意。總之,他們學會了思考。
原則三:學習的責任~(學習的責任在學生身上,老師也是學習者)(The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學習的過程是個人化兼群體性。學校必須鼓勵學生為增進自我學習和群體成長負起責任。正如許多原住民的技藝傳承方式,探索教育採用的也是如此。老師並不負責提供答案。學生要藉由觀摩及摸索,試者去找答案,建構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不倚賴老師提供動力,因為他們本身即能轉化成燃料,他們從摸索中得到經驗,懂得如何學習。
在探索教育裡,學生負起學習的責任,教師不再需要扮演「萬世通先生」的角色,他們跟學生一樣,同是學習者,藉由探勘、省思、修正和諮詢來處理問題,使教師得以解脫傳統上被認為必須是萬能的枷鎖。因為師生都是學習者,老師不再是知識的供應者,而是引導者,負責指導學生所需的技能,而不提供路徑和答案。
教師須不斷自問:〝我現在做的是學生能自行去做的嗎〞?不過,放手讓學生自行摸索的同時,也為他們定下期望值,引導他們朝卓越邁進,有別於傳統教育,在探索教育中,師生每天共同研討預期達到的目標以及具體步驟,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從事的實質內容。當學生感受到加諸在身上的責任感時,他們會更投入於學習,他們不再只是滿足於達到老師的要求而已,他們會因為自行努力而有所發現或創造而驕傲雀躍,這種成就感是持續深遠的。
原則四:親密和關心(Intimacy and Caring )
在充滿信賴,持續關懷,以及彼此尊重的小團體中,最能彰顯學習的成效,因此小型學校和小型學習團體較為理想,使每個孩子可以得到大人的充分關懷,並有年長的孩子幫忙帶領成長。
鑑於義大利城鎮常分佈在市集廣場四週,廣場提供人們散步和交際的空間,印地安人則是在族人設宴或舉行重要儀式的場地四週紮營,在在顯示人們有歸屬於團體的傾向與需求,探索教育體認到提供成長空間的重要性,本著親密和關心的原則,以溝通、尊重和關懷,營造出受學生歡迎的感性和知性的學習環境。
探索教育注重歸屬感的建立,在信賴和關懷的學習環境中,可以培養學生自信以及成為良好公民所需的技能,而個人成長和團體成長息息相關,脫離群體的個人無法達到完美,培養關懷他人的情懷,可促使學生樂於為自己以及他人的福祉而努力,探索教育鼓勵學生發展互惠的群體關係,使他們可以從群體中得到協助,同時也能對群體成員施以回報和尊重。
如同義大利城鎮的形成和印地安人的紮營方式,探索教育也是以圍圈的方式建立群體意識,每天小組成員圍個圈,面對面發表感想和意見,教師協助營造親密及關懷的氣氛,因為聽眾專心地傾聽,發言者感受到尊重、有安全感,能自在地坦率發言,不須擔心有何不良後果,圈圈大小以campfire size為佳。
為使學生彼此間建立親密關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必須非常密切,因此教師不宜年年更換,以便學生能熟悉教師的規範和教學風格,同時教師也能充分掌握學生的個別差異和需求,探索教育鼓勵教師和學生彼此信賴和尊重,但此願景並不侷限於封閉的教室內,而是要將教室內所學到的自信、關懷和敏銳度擴展到學校、社區、城鄉、國家乃至於世界,此教育使學生和社會都受惠。
原則五:成功與失敗(Success and Failure)
〝你的障礙也正是你的機會〞-Kurt Hahn
〝你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Maya Angelou
在學習過程中,所有學生都應擁有被公平評量成功與否的準則,以便培養接受更高難度挑戰的信心和能力,但體驗失敗也很重要,他們可以藉此學會克服障礙,在逆境中求勝,並且將不利的條件轉為有利的機會。
成功和失敗關係密切,成功的秘訣往往是由失敗而體驗出來,Hahn認為沒有經過挫敗而得來的成功只能帶來有限的成就感,通曉自身的弱點,勇敢的接受挑戰,並加以克服,更勝於施展自身的長處,經歷過挫敗的學生更能成功地面對障礙,大步向前邁進。
探索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機會去嚐試成功的滋味,以建立信心,並培養冒險犯難的精神和毅力,在努力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相信,即使他們失敗了,也不會因而遭受取笑或指責,他們必須信賴同儕、老師以及自己,這種信賴感是借由平日彼此之間的尊重和支持培養而來的,此信賴感使他們不畏艱難並得以修正自己的缺失。
在學生摸索學習的過程中,任由成功或失敗順其自然產生,對師生而言均是挑戰,但嚐試錯誤在學習過程中是必要的,教師不能因為本身已有此經驗而動不動就給予指示,教師必須抑制自己,不可剝奪學生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
原則六:合作和競爭(Collaboration and competition)~彼此合作努力,向自我挑戰
為完成任務,學生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和同儕通力達成,他們所追求的不是如何打敗同儕,而是如何超越自我,達成最高的目標,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友善的氣氛下,才能在群策群力和自我挑戰中取得平衡點,友好的情誼使他們可以從別人的成就中得到樂趣,使他們樂於去助人成功,而他們也因而在超越自我時得到他人的助力。
探索教育活動的本質便是要求合作,為了完成目標,學生必須透過討論以求共識,進而分工、通力合作,在過程中,學生學會談判、辨証、助人、負責以及將團體的成功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此外,教師也是以跨學科的團隊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探索教育,經由合作,教師走出封閉的世界,他們不僅可以藉觀摩教學從他人處吸取專業知識和資源,也可以從事校際間的研究討論,教師間彼此支援共同成長。
同儕間的競爭會產生破壞和疏離的副作用,難以盡善盡美,但若將競爭轉化為自我挑戰,以超越自我,則是一般積極的、啟發性的力量。Kurt Hahn 認為體能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努力向個人的體能極限挑戰,也是訓練意志力的最佳利器,逐漸地,他們會將同樣的模式運用在智力極限挑戰。
探索教育要求學生將最好的呈現出來,學生需了解到,被要求重做並不表示他們做錯了,而是表示他們可以做得更好,此外,「用心」也是很重要的,當學生用心於自己的工作時,他們會對自己抱較高的期望,而當他們在意自己在團體中的職責時,他們就不再自私或疏離,他們也將發現,只有緊緊連繫彼此的承諾和努力,始能真正強化學習環境。
原則七:多元化和包羅性(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團體組成分子多元化,可以豐富思想、提昇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對別人的接納度,在美國愛荷華州南方的草原區,植物種類呈多樣性,是大地生命旺盛的關鍵,在那裡,數十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共存,使土壤不致流失,且常保健康,而大自然的生態得以平衡,不需仰賴化學肥料,依然富有生產力。
探索教育也本著多元化和包羅性的理念,如果團體中,每個人的想法、天資或背景都相同的話,難有突破性的觀點,且不容易接受創新,因此,多元化有助於學習,單一文化的教育其壞處遠大於好處,根據能力、種族、社會階級來篩選學生,不僅有失公平,且會造成學生不敢與眾不同。知識的增進和品德的培養,不是經由不斷的被認可,而是透過挑戰、演辯和意見交流而來的,因此,探索教育學校將不同資質、不同背景的學生混在一起,每個人都受到尊重和鼓勵。
知識的取得有多條途徑,要容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並多予肯定,才能使學習更豐富。探索教育基於此,設計多樣性的課程,提供多元性的學習型態來挑戰學生。教師對程度差的學生,提供適度的協助,同時提昇高成就學生的挑戰難度。探索教育是包羅性,而非排外性,教師將所有的學生視為己出,不因背景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將學生採能力分組,不但會限制潛能的發揮,還會使學生認為他們永遠無法在程度高的組別有所表現。事實上,探索教育對每個學生都會有所期許,只是因為資質不同,每個人所接受的協助和挑戰也有所不同。
此外,對多元文化的深入學習,有助於培養從多種角度觀察事物的能力。隨著全球化,學生必須知道如何跟不同文化的人溝通交涉,多元化和包羅性的教育使他們懂得去彌補自身的不足,並在國際社會受到尊重。
原則八:親近大自然(The Natural World)
探索教育將大自然納入學習內容,藉著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探討,學生體認出自己也是廣大大自然中的一個要素。他們不僅可以從父母、師長那裡學到東西,尚可從天候變化、山川景物,各種動植物上面得到知識。
大自然是學生學習自我發現和培養冒險犯難精神之最佳場所,種種的大自然現象,如山川景物的變遷、食物鏈的形成、乃至森林大火,都可以讓學生學到大自然如何在各種因果關係中,維持平衡的生態。
藉著觀摩,學生學會專注並且尊重、讚美大自然,同時也拉近了和大自然的距離,也因為親近大自然,學生觀察到自己是和無數的其他生命共享相同的環境,有必要扮演管理員的角色,盡到維護環境的義務。因此,探索教育強調服務的精神,要求學生將所學的應用於社會、回饋社會以及服務社會。
雖然大自然的管理和維護需要我們付出努力,但它也提供最佳的加油站。與大自然為伍,人類永遠不孤獨,而一個幽靜的場所可以適時地幫我們緩和紛擾的心靈或產生意想不到的領悟,當我們學到專注和尊重,我們也更接近大自然的美。
原則九:獨處和省思(Solitude and Reflection)
透過省思,我們會感到自己比原先更有經驗,而且有把握下次會做得更好,獨處和省思有助於開啟心房並重新出發,因此要給予每個學生一個時段,讓他們獨自整理思維及構思,並提供機會給師生彼此之間心得交流。
獨處不是為了逃避,而且讓自己更茁壯地重新出發,它有助於專注力的培養及思想的孕育,科學家和藝術家便常在獨處時有重大發現或傑作,獨自省思的時段可以舒緩焦慮,更了解自己,探索學校基於此,主張提供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可以充分了解自我,為學習注入新的活力。
對於暄嚷的都會學校來說,提供靜思時段似乎不可能,實則不然,營造獨處靜思的空間不需額外的經費和資源,祇需運用想像力對現有的空間和時間加以利用便可,有的學校每天保留一、二十分鐘給學生做為省思時段,有的讓學生暫時閉上眼睛和自己的心靈相處,有的則是讓學生在教室裡找個舒適的角落靜坐、閱讀、或思考。
獨處、靜思,表面上是個人的活動,但靜思後,學生往往更能欣賞周遭的人,團體關係也更好,此外,學業成就也得以提升,藉由靜思,除了為學習注入新的活力外,學生也經由此過程,將所學建構成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並加以衍生。
和學生一樣,教師也可以經由省思而受惠,當他們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教學以及和同事的分工合作,他們也得到新的見解。許多探索學校甚至規劃〝省思日〞以便教師能回顧檢討近來的教學得失,並從同事的回饋中得到如何改善未來教學的啟示。
探索教育重視〝省思〞在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隨著環境中視覺和聽覺的干擾日增,靜思時段益顯迫切,而獨處或寫日誌可適時滿足此需求。
原則十:服務和關懷(Service and Compassion)
們每個人都不是乘客,而是機組人員,是經由服務他人而強壯自己,學校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培養學生學習的態度以及具備服務他人的技能,當學生了解到他們所做的可使他人受惠時,他們會認真以赴,以達到、甚至超越期許,為了激發這種潛力,探索教育融入了服務的精神,學生從此類的課程設計活動中,學會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所需的技能,並養成主動關懷他人的習慣。
研究發現,服務他人,對年輕人智能發展有正面的衝擊,將抽象的理論放入真實的情境中,所學習到的經驗最為紮實有力,經由服務他人,學生了解其學習內容和人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性,它提供了非學校情境讓學生得以學以致用,當觸及真實世界的問題時,他們面對挑戰,對自己產生期許,為了迎合專業水準的要求,他們會深入探討其學習內容。
研究結果也顯示,實際參與公共服務的學生,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較高,他們的樂意去探究問題,因為他們知道其努力的結果會對大眾有益處。而且因為服務他人,學生對自身及社會更有責任感,待人態度也更好,因為服務他人,使社會及個人均受惠。
探索教育鼓勵學生去了解什麼樣的計畫可提供大眾真正需要的服務,他們從中學習到評估的能力以及責任感的養成,將服務精神納入探索教育的核心,學生因為服務他人而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在日漸分化的社會中,探索教育使學生能夠將目光放在對社會的責任上,對社會的需求做出正面的回應。
《相關探索活動課程規劃,請洽救國團宜蘭團委會 03-9353411 #21》